重庆新能源汽车:“激进”中的产业逻辑

摘要: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生产厂房,技术人员正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进行调试。而对重庆乃至全国的自主车企而言,新能源汽车还承载着一个重要期望——实现对跨国车企...

重庆新能源汽车:“激进”中的产业逻辑

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生产厂房,技术人员正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进行调试。该公司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技术在2013年度重庆科学技术奖上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。(本报资料图片)

  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,正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。

  日前,市发改委发布公告称,小康股份全资子公司重庆金康新能源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,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。金康成为全国第八家、中西部首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。

  小康近期在新能源汽车板块动作频繁。去年下半年连发公告,宣布将融资近66亿元,投向金康项目,以及美国SF Motors“纯电动·智能汽车开发项目”,并聘请特斯拉汽车创始人、前任CEO马丁·艾伯哈德担任美国项目顾问。

  小康要“搞事”,其他车企也没闲着。北汽集团计划投资50亿元,在涪陵新区布局新能源汽车生产线;众泰汽车投资40亿元的重庆新能源汽车基地,已于去年末建成;长安汽车也发布计划,未来十年将累计投入180亿元,发展新能源汽车……在业内人士眼中,本地新能源汽车板块乃至整个汽车行业,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。

  与此同时,也有一些持谨慎态度的人士表示担忧:新能源汽车目前正面临国家补贴力度降低、汽车电池技术尚不成熟等现实问题。在此背景下,众多企业集中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,可能偏于激进。有人直言,新能源汽车要小心“步子扯得太大。”

  对此,市场观察人士曲云超认为,不能光从发展体量上来判断一个产业布局是否合理。“目前随着国家补贴政策变化,各大企业总体动向不但未趋于保守,反而加大了新能源汽车布局力度,显然不可能简单地用‘激进’二字来解释,我们需要看到其背后的产业逻辑。”

   1   

   1   

版权声明:文章来自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